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99热在线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绿帽绿奴一区二区

首頁  > 研究與探討   > 正文

持續(xù)深化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
2021年NO.1 研究與探討 作者:陳景熙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視察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潮汕地區(qū)是我國著名僑鄉(xiāng)。汕頭經濟特區(qū)要根據新的實際做好“僑”的文章,加強海外華僑工作,引導和激勵他們在支持和參與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海內外3000萬潮汕人倍感振奮,包括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團隊在內的國際潮學研究(又名“潮汕文化研究”“潮州學研究”)界深受鼓舞。

  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團隊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潮州、汕頭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為開展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首先應對國際學術界的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學術史進行回顧和梳理,以求繼往開來,推陳出新。

  汕頭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史階段

  從16世紀到19世紀,中外文獻對林鳳、張璉、林道乾、鄭信等早期潮籍華僑、僑生的記載,表明潮籍華僑很早便已受到關注。至于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史,是從1860年汕頭開埠,潮汕人大規(guī)模出洋謀生20余年之后發(fā)軔的,可分為五階段:

  第一階段,1885年荷蘭漢學家高延的《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對粵東客家、福佬(即“潮汕人”“潮州人”)的原鄉(xiāng)社會和華僑社會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

  第二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外社會學工作者在潮汕僑鄉(xiāng)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如美國學者葛學溥的《華南的鄉(xiāng)村生活:廣東鳳凰村的家族主義社會學研究》(1925),中國學者陳禮頌的《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區(qū)的研究》(1935),陳國梁、盧明的《樟林社會概況調查》(1936),陳達的《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1939)等。

  第三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田汝康、施堅雅、劉維廉等中西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在砂拉越、泰國、馬來亞北部開展華僑華人社會調查,所撰寫專著多涉及潮汕華僑社會文化。其中劉維廉的《變幻之河:北馬華人鄉(xiāng)村研究》(1962),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研究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的英文學術專著。同一時間,在饒宗頤先生的學術影響下,潘醒農、許武榮、周漢人等東南亞潮籍文化人,對海外潮汕華僑社會開展地方史志式書寫。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李亦園、吉原和男、田仲一成、陳志明、鄭良樹等主要以人類學為學科背景的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華裔學者,聚焦德教、善堂等東南亞潮汕華僑社會中的宗教慈善領域,以及祭祀演劇現(xiàn)象,開展調查研究與學術寫作。

  第五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南亞、日本、法國、中國等國家與地區(qū)的學者持續(xù)開展海外潮人社會研究。

  該階段東南亞學者的相關研究,始于泰國方面朱拉隆功大學、泰中學會的研究,以林悟殊教授旅居泰國期間所著的《泰國大峰祖師崇拜與華僑報德善堂研究》(1996)為代表作。而以2000年以來馬來西亞學者的《柔佛州潮人拓殖與發(fā)展史稿》(2004)、《檳榔嶼潮州人史綱》(2010)、《潮遷東殖:馬來西亞半島東海岸潮州人移殖史與會館史略》(2015)、《海濱潮鄉(xiāng):雪隆潮州人研究》(2016)等成果最為引人矚目。新加坡方面則以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導、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李志賢的《藍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2017)一書為代表性學術著作。

  日本學者方面,近20年來研究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的主要有志賀市子、黃蘊、芹澤知廣、玉置充子等中青年學者,志賀市子教授對潮汕華僑社會的扶鸞儀式、“圣人公媽”、善堂等宗教文化現(xiàn)象持續(xù)開展研究,成果頗豐。日本風響社先后于2011年、2018年出版的黃蘊著《東南亞華人宗教團體與扶鸞信仰:德教的發(fā)展與擴張》、志賀市子主編《潮州人——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華人移民社會文化現(xiàn)象研究》,是關于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日文版學術著作。

  中國學者的研究著作,以2001年汕頭大學冷東教授《東南亞海外潮人研究》一書為開端,隨后楊錫銘、李炳炎、林倫倫和李宏新等學者的研究成果陸續(xù)問世。近期成果以林倫倫、李宏新的《汕頭華僑捐資興學記述》(2019)為代表作。

  近20年來,法國巴黎大學傅莫朔、中國汕頭大學陳景熙都對東南亞地區(qū)的德教開展了較為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傅莫朔的英文專著《紫氣東來:德教,當代海內外華人宗教運動》2010年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學者陳景熙在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方面,專注于德教研究與檳城、泰國潮人社會研究,先后出版《學者觀德教》(2011)、《馬貴德南游集》(2014)、《故土與他鄉(xiāng):檳城潮人社會研究》(2016)、《海外華人文獻與中華文化傳承:新馬德教紫系研究》(2016)、《泰國華人宗教研究》(2018)、《紫真閣史》(2018)等學術著作。

  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發(fā)展空間

  在歸納潮汕華僑社會文化研究的學術史階段的基礎上,我們可發(fā)現(xiàn)該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fā)展的廣闊空間:

  其一,研究領域比較集中于“海外潮人地方史志”書寫和海外潮人宗教慈善研究;比較缺乏對其他社會領域(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對跨地域潮汕華僑社會網絡的深入研究。

  其二,研究區(qū)域集中于新馬泰,對海外潮人其他聚居地(新馬泰之外的東南亞地區(qū),歐美澳新等西方國家地區(qū))調查研究較為缺乏。

  站在汕頭開埠160周年、汕頭經濟特區(qū)成立40周年的新起點上,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將與國內外學術界共同努力,在全球學術視野下,對粵東地區(qū)潮汕人、客家人、畬族人、疍家人等社會群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社會中上述人群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開展社會調查與學術研究,努力建設國際潮汕文化研究重鎮(zhèn)。

  (作者系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汕頭大學圖書館館長。 本文原載2020年12月31日 《光明日報》 。)




出 版:《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主 編:董傳杰
副主編:田 莉
編輯部:姜紅星 王 振 王建國
本期執(zhí)行編輯|王 振
美術設計/版式設計|陳 悅
刊 號: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阜外大街
    35號《僑務工作研究》
    編輯部
郵 編:100037
電 話:010-68320141
      88387581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