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99热在线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绿帽绿奴一区二区

首頁  > 僑務回顧   > 正文

海外粵籍華僑對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貢獻
2011年NO.3 僑務回顧 作者:葉欣

  辛亥革命推翻了數(shù)千年封建帝制,使中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百年激蕩,回望辛亥,廣大粵籍華僑在支持與參加孫中山革命事業(yè)中,表現(xiàn)出高度愛國情懷和英勇獻身精神,功績昭然。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緬懷這一段光輝歷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掀起販賣豬仔華工狂潮,大約200萬廣東人被販賣到海外。同時,另有200多萬廣東人自由移民海外。粵籍華僑秉承廣東人敢于冒險、開拓務實的精神,為居住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他們卻受到種種歧視和迫害。如英屬非洲殖民地曾規(guī)定華僑只能與驢馬同車道行走,不能與當?shù)厝送小?9世紀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實行排華政策,禁止華僑歸化為本國公民,限制或禁止華僑從事某些職業(yè),乃至發(fā)生排斥、打擊華僑的暴力事件。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海外華僑蒙受更為難堪的屈辱和迫害,他們對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憂心如焚,對帝國主義和滿清王朝,懷有極大的憤慨,急切期望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富強的新政府作為堅強的后盾保護他們。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挽救民族危亡,爭取祖國獨立富強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得到了海外粵籍華僑的熱烈擁護和積極響應。

  孫中山先生指出“華僑的思想開通較早,明白本黨的主義在先,所以他們革命也在先”,并贊譽“華僑為革命之母”。在辛亥革命中,因地緣、血緣等原因,海外粵籍華僑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yè)貢獻尤為突出。

  一、聯(lián)絡同志,創(chuàng)建組織,培養(yǎng)骨干

  海外粵籍華僑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積極追隨者。

  檀香山興中會是孫中山革命組織的起點,是“第一把革命的火炬”,追隨孫中山點燃火炬的25人全部是粵籍華僑。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等26人召開興中會成立會議,第一次提出“振興中華,挽救危局”口號,至1896年6月,興中會有姓名者為286人,粵籍華僑259人。1895年初,孫中山在香港與江門華僑陳少白、香山華僑陸?zhàn)〇|等籌建興中會總部,制定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東莞華僑楊衢云為首任會長。之后,粵籍華僑趙明樂、趙峰琴等在橫濱、陳少白在臺灣、黃隆生在河內(nèi)創(chuàng)建分會。臺山華僑鄺汰華教授成為1904年孫中山在美吸收的唯一會員。在臺山華僑、美國致公堂總堂領袖黃三德、總堂英文秘書恩平華僑唐瓊昌的大力支持下,孫中山改組美國致公堂,起草《致公堂重訂新章要義》,對致公堂進行革命改造。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第一個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正式提出“驅(qū)逐達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粵籍華僑馮自由、梁慕光等參加大會,表達海外華僑支持同盟會的心聲。梅州留日學生謝逸橋、謝良牧等由孫中山親自主盟成為中國同盟會首批會員。

  “凡有華僑所到之處,幾莫不有同盟會會員之足跡”, 1906年4月,孫中山在粵籍華僑張永福、林義順等支持下,創(chuàng)建新加坡同盟會分會,林義順還創(chuàng)建檳榔、吉隆坡分會,并介紹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結(jié)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香山華僑陳景南成立暹羅分會;新會華僑鄧澤如創(chuàng)建瓜撈比拉分會……新加坡同盟會分會成為南洋同盟會總機關和孫中山向南洋華僑宣傳革命道理、組織革命和籌資集款、策劃武裝起義的重要基地。1910年,美洲三藩市中國同盟會總會成立,臺山華僑黃魂蘇任會長;次年6月,在臺山華僑李是男、黃三德等支持下,孫中山實現(xiàn)同盟會和致公堂兩大組織聯(lián)合。馮自由在加拿大一年期間,秘密組建同盟會,并利用溫哥華中華會館換屆選舉之機,成功掌控該會。

  粵籍華僑對國內(nèi)地區(qū)革命組織的建立和發(fā)展,也發(fā)揮積極作用。1905年,李自重在廣州和港澳等地發(fā)展組織;次年,謝逸橋在梅州地區(qū)創(chuàng)辦第一所革命干部學校松口體育學堂,進行革命思想教育和軍事知識學習。

  二、積極向海內(nèi)外民眾宣傳革命思想

  海外粵籍華僑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熱心倡導者。

  (一)創(chuàng)辦報刊,大造革命輿論

  1900年1月25日,江門華僑陳少白在香港創(chuàng)辦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宣傳民主革命的報紙《中國日報》。1902年,香山華僑程蔚南在檀香山創(chuàng)辦《檀山新報》,刊登孫中山《敬告同鄉(xiāng)書》和《駁保皇報書》,與保皇黨《新中國報》大開筆戰(zhàn)。舊金山《大同日報》在黃三德支持下易幟,成為美洲洪門機關報。1909年,李是男等粵籍華僑青年在舊金山出版《美洲少年周報》,后改版為全美洲同盟會第一家機關報《少年中國晨報》。1910年,馮自由在加拿大主持《大漢日報》,與保皇派《日新報》進行一年多筆戰(zhàn)。1904年,張永福等在新加坡創(chuàng)辦南洋第一份鼓吹革命的僑報—《圖南日報》,與保皇派《南洋總匯報》筆戰(zhàn)。1906年,香山華僑陳景華在暹羅創(chuàng)辦《湄南日報》、《華暹日報》,以犀利的筆鋒開創(chuàng)暹羅華僑革命之風。鶴山華僑陸佑資助創(chuàng)辦《星洲晨報》。臺山華僑黃伯度在加拿大創(chuàng)辦《新國民報》。梅州華僑謝英伯與孫科等人在檀香山創(chuàng)辦《自由新報》,與劉思復、潘達微在香港主持《中國日報》。謝逸橋在汕頭創(chuàng)辦《中華新報》、《新中華報》……粵籍華僑在海內(nèi)外創(chuàng)辦報刊,與保皇派進行論戰(zhàn),促使廣大民眾認清保皇派正真面目。

  (二)開辦書報社,印發(fā)革命圖書,傳播革命思想

  為爭取廣大群眾,粵籍華僑在海外各地建立書報社,宣傳革命。1909年,粵籍華僑李是男等成立少年中國學社、陳孟瑜成立古巴“三民閱報社”,這是孫中山在古巴最早也是唯一的革命機構(gòu);張永福、林義順等成立新加坡“同德書報社”。書報社內(nèi)免費提供宣傳革命的華文報刊和激勵民族氣節(jié)的書籍,舉行“講演會”提倡革命,極大地促進了海外華僑中下層階級的覺醒。

  當時國內(nèi)宣傳革命的書刊,如《革命軍》、《揚州十日記》以及《民報》等在華僑中有很大的影響。粵籍華僑通過印刷這些進步書報,宣傳革命思想。馮鏡如創(chuàng)辦日本橫濱文經(jīng)商店,代印《揚州十日記》等書一萬卷,分送海外各地。張永福、林義順等翻印《革命軍》兩萬本,改名《圖存篇》,在南洋和國內(nèi)潮梅、閩南地區(qū)廣為散播。伍盤照免費印制《革命軍》1.1萬冊,由致公堂在美洲華僑中廣為散發(fā)。《檀山新報》改組為《自由新報》,編印《自由言論》、《革命真理》、《揚州血淚》等在華僑中發(fā)行。 1911年8月5日,清政府最大的軍艦“海圻”號訪問古巴,鶴山華僑李鐵夫帶領同盟會會員冒死登艦,散發(fā)革命傳單,成功說服艦長程壁光等全艦官兵加入同盟會。當“海圻”號回航上海時,武昌起義已宣告成功,“海圻”號也宣告起義,在當時引起巨大影響。

  三、籌款助餉,支持革命活動

  粵籍華僑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無私支持者,他們從富商大賈到一般僑眾,階層相當廣泛。他們不圖絲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一團熱誠,只為救國,盼望祖國走上民主富強之路。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發(fā)動第一次武裝起義,其兄孫眉積極籌餉,之后數(shù)十次變賣地產(chǎn),直至破產(chǎn)。開平華僑鄧蔭南為革命用盡了所有錢財,梁啟超說:“此人傾家數(shù)萬以助中山,至今不名一文,而心終不悔。日日死心為彼辦事……”。新會旅港富商李紀堂是為支持革命毀家紓難的富商第一人。當時他擁資百萬,加入興中會后,為支持革命獻出全部家產(chǎn)。松口華僑梁鳴成久是梅州華僑為革命捐軀第一人,1909年,梁受命赴南洋為新軍起義籌款。當時爪哇霍亂流行,梁冒險只身前往,短時間內(nèi)籌款折合港幣5萬元。在返回新加坡時,不幸遇難。

  孫中山直接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耗資62萬元,80%為華僑“助餉”。粵籍華僑對歷次武裝起義的捐助,以黃花崗起義為最,華僑捐款超過18.7萬元。為籌備黃花崗起義,在粵籍華僑李是南、黃佰耀、鄭占南等組織發(fā)動下,美國三藩市“中華革命籌餉局”在加、美籌募資金9萬元。黃花崗起義失敗后,在開平華僑司徒美堂提議下,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維多利亞三地四所致公堂大樓典押為孫中山籌建經(jīng)費,為革命變賣會所,這是海外華僑的一次壯舉。粵籍華僑林受之、許雪秋、謝逸橋、謝良牧為革命毀家破產(chǎn),子女或為傭工或依賴他人撫養(yǎng)。孫中山曾特別贊譽“其出資勇而摯者,安南堤岸之黃景南也,其他則有安南之巨商李卓峰、曾錫周、馬培生等三人”。黃景南是新會華僑,在越南以販賣豆芽為業(yè),鎮(zhèn)南關、河口起義之際,他將全部積蓄,捐作軍餉;李卓峰是南海華僑,變賣全部家產(chǎn)支持孫中山在越南活動……。

  四、參加起義,流血犧牲

  海外粵籍華僑是孫中山革命事業(yè)強有力的參與者。他們?yōu)楦锩鼟侇^顱、灑熱血,表現(xiàn)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從1894年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到1911年辛亥革命,歷時17年,孫中山共發(fā)動廣州之役、惠州之役、潮州黃岡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鎮(zhèn)南關之役、欽廉之役、河口之役、廣州新軍之役、廣州黃花崗“三二九”之役,10次武裝起義全部都有海外粵籍華僑組織領導和積極參與。

  1895年廣州之役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粵籍華僑鄧蔭南、夏百子、宋居仁、陸?zhàn)〇|、鄭士良等積極參與組織和策劃。陸?zhàn)〇|設計青天白日旗作為起義旗幟,失敗被俘壯烈犧牲,被孫中山譽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1900年惠州之役,鄧蔭南就任“后方接濟,同時任總司令,謀響應于廣州”;1907年5月,許雪秋發(fā)動潮州黃岡之役;同年5月,歸善華僑鄧子瑜組織發(fā)動惠州七女湖之役;鎮(zhèn)南關起義中,五邑華僑張云田擔任敢死隊隊長。黃花崗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孫中山譽為“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戰(zhàn)斗中共有86名勇士犧牲,其中華僑為31人,海外粵籍華僑29人。

  在革命的進程中,不少海外粵籍華僑曾多次用暗殺手段,刺殺滿清大臣,以期動搖滿清政權(quán)。香山華僑劉師復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臺山華僑鄺佐治刺殺海軍大臣載洵;梅州華僑溫生才和鄺佐治成功刺殺廣州將軍孚琦……

  五、分享勝利喜悅,保衛(wèi)辛亥革命成果

  (一)歡慶勝利,推舉孫中山擔任國家大總統(tǒng)

  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到海外,廣大華僑歡欣鼓舞,拍發(fā)大量電報公推孫中山擔任國家大總統(tǒng)。1911年12月30日,美洲致公總堂電報:請舉孫先生為總統(tǒng),慰內(nèi)外人望,美洲華僑盡力運動以求美政府之公布承認中華民國。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舊金山同盟會及華僑萬余人游行慶祝中華民國成立,祝賀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荷屬東印度的廣大愛國華僑特別是廣東籍新客華僑歡欣雀躍,熱烈慶祝革命成功和中華民國成立。在升民國國旗五色旗時,遭荷印當局禁止,數(shù)千名華僑被捕,不少僑胞被殺傷。

  (二)為推翻帝制,護國討賊而積極捐款

  中華民國政府財政極度困難之際再次得到了華僑無私的貢獻。僅辛亥年,粵籍華僑居住最多的南洋和美洲華僑捐助了200多萬巨款。

  孫中山在美得知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時,決定從美國到歐洲進行外交活動, 450元路費就是由開平華僑阮本萬和司徒美堂等人捐助。1911年12月,孫中山致電鄧澤如、陸佑等人負責南洋籌款,陸佑當天便分別向廣東、上海匯款5萬元和4.6萬余元。加拿大粵籍華僑踴躍認購“廣東軍政府軍債票”,至1912年底,維多利亞中華會館和溫哥華致公堂向國內(nèi)匯款近4萬元。1914年國民黨美洲支部成立民國維持總會,黃伯耀前往古巴、加拿大等地,馮自由前往南美,謝英伯前往美東宣傳共和,組織募捐,至1916年底,維持總會收到捐款美金20萬元。期間,澳洲雪梨支部籌餉局以香山華僑郭標為主任、新西蘭惠靈頓支部以支部長增城華僑黃國民募款最為盡力。廣東軍政府成立之初,財政異常困難,粵籍華僑的財政對家鄉(xiāng)革命政權(quán)的初步穩(wěn)定起著重要作用。自1911年11月至1912年5月底,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華僑分別向軍政府捐款超過28.5萬元,借款近150萬元,總計178.5萬元,占同期軍政府收入的44.8%,事實上,大部分華僑借款軍政府沒有歸還。

  (三)維護共和,討伐袁世凱

  1915年秋,新會華僑夏仲民等在溫哥華等地組織軍事社,組成“中華革命軍華僑義勇團”,夏仲民任團長,伍橫貫、陳煊分別任副團長和參謀。蔡鶴民、李宜民、李銳軍擔任分隊長,他們都是臺山華僑。義勇團回國后與東北軍并肩作戰(zhàn),壯大了反袁武裝力量。臺山華僑梅培、梅喬林等在美國籌建飛機隊,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飛機隊攜2架飛機回國支持臨時政府。1916年4月,興寧華僑羅立志等組織廣東華僑敢死隊,試圖奪取袁世凱派駐在廣州的肇和軍艦。同時,粵籍華僑利用媒體討袁,1913年,謝逸橋、林百舉等在汕頭創(chuàng)辦《大風日報》,揭露袁世凱罪行,發(fā)出廣東輿論界討袁先聲。新會華僑趙公璧與謝英伯等在紐約創(chuàng)辦《民氣報》,鼓吹討伐袁世凱。

  (四)學習先進知識,致力航空救國

  粵籍華僑是孫中山航空救國理念的勇敢實現(xiàn)者。1911年2月,恩平華僑馮如回國組織飛機偵察隊,擔任廣東革命軍飛機長,籌備設立廣州飛機制造廠,1912年8月在試飛中犧牲。粵籍華僑楊廣達、楊仙逸等在海外學成回國后成為廣東航空事業(yè)的領導者和組織者。1921年,楊仙逸在海外籌募資金購買12架飛機,回國組建中國第一支空軍部隊,被譽為“中國空軍之父”。

  (五)參政議政,奠定民主基石

  海外粵籍華僑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先行者。順德華僑盧信提出華僑應享有參政權(quán)案,并成功爭取6名華僑參議員名額,第一屆國會6名華僑議員中4人為粵籍華僑。在南京臨時政府中,一批粵籍華僑舍棄海外事業(yè)在政府任職:馮自由代表美洲全體華僑參與建立中央政府及外交事,并與余森郎等成為總統(tǒng)府秘書,朱卓文為總統(tǒng)府庶務司司長,黃云蘇、華僑張靄蘊為廣東宣慰委員,李綺庵為飛機隊隊長……廣東軍政府自都督胡漢民以下的主要官員,多有在國外從事革命工作或留學的經(jīng)歷。臺山華僑李煜堂任廣東財政司長、惠陽華僑廖仲愷繼任財政司長,順德華僑周之貞任廣肇羅綏靖處督辦、李紀堂任交通司司長、番禺華僑黃世仲任民軍總務、陳景華任廣州市警察廳廳長,盧信、謝已原任臨時省議會副議長……在粵籍華僑爭取下,1912年9月通過《修正廣東臨時省會簡章》,以立法形式明確規(guī)定省議會中12名世界各地華僑議員額度。

  廣大海外粵籍華僑為了擺脫民族危亡,振興中華,積極投身于孫中山領導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中,從人、財、物、智四方面支持孫中山,在建立組織、宣傳教育、籌措經(jīng)費、參加起義和支持新政府等方面堪稱楷模,他們的豐功偉績值得世人永遠銘記。-

  (作者系廣東華僑博物館業(yè)務科科長)




出 版:《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主 編:董傳杰
副主編:田 莉
編輯部:姜紅星 王 振 王建國
本期執(zhí)行編輯|王 振
美術(shù)設計/版式設計|陳 悅
刊 號: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阜外大街
    35號《僑務工作研究》
    編輯部
郵 編:100037
電 話:010-68320141
      88387581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