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99热在线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绿帽绿奴一区二区

首頁  > 僑界擷英   > 正文

歸僑唐歸智對三峽地質研究的新貢獻
2006年No.1 僑界擷英 作者:吳淡初

  越南歸僑、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研究員唐貴智先生,經過七、八年爬山越嶺,跑遍包括神農架無人區(qū)在內的八萬平方公里的整個長江三峽地區(qū),查清了各種地質現象,獲得了許多重大發(fā)現,準確預報了幾次重大地質災害。后來,又花了近10年功夫,整理、編輯出版了《長江三峽地區(qū)新構造、地質災害和第四紀冰川作用與三峽形成圖集》,對我國地質事業(yè)作出了新貢獻。

  預報地災準如神

  唐貴智研究員在半個多世紀的地質生涯中,對地質構造、地質應力的研究十分著力,多次準確地預報地質災害。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他根據宜昌地區(qū)地質構造進行分析,首先提出了仍在活動的黃陵旋卷構造,進而指出它的地應力將對正在建設中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產生不利影響,并于1975年在本人仍受沖擊的情況下冒著風險寫信給《人民日報》提出這一問題,敦請勘察、設計和施工單位予以注意。一年后(1976年),在二江基坑施工中,果然出現了由于地應力作用的邊坡形變,其特點與他所預測的完全一致。中央派員直接聽取他的意見,經實施,收到良好效果。

  1980年10月初,他應地區(qū)專署的邀請,到離宜昌西南約200公里的清江北岸長陽資丘進行考察。他發(fā)現地形變異跡象,即確認這里將發(fā)生大滑坡,建議當地立即撤離居民,加強監(jiān)視。當地政府采納其意見,馬上疏散居民。果然,三天以后發(fā)生大滑坡,滑坡體從445米高程向下直瀉,摧毀坡下民房,幸無人員傷亡。

  1977年,唐貴智研究員首次考察秭歸東面的新灘滑坡體和鏈子崖危巖時發(fā)現,新灘滑坡體位于仙女山活動斷裂帶上,而過去的滑坡殘跡顯示出與仙女山斷裂活動有密切的成生聯(lián)系,其中最明顯的是每次滑坡和巖崩都在地震發(fā)生以后。根據史籍記載,新灘在公元100年、337年、1032年和1542年皆發(fā)生過特大滑坡,其中1032年斷航21年,1542年斷航82年。這里的滑坡和巖崩有明顯的每500年左右出現一次高峰期的時空周期規(guī)律,而自1542年到1977年已有435年平安無事,因此他預感到這里近期將可能發(fā)生大滑坡和巖崩的危險性。自此以后,從八十年代開始,他每年都到新灘滑坡現場考察。1985年4月底至5月初,他又和陶明君先生一起在崩巖研究所董幫平及該所辦公室主任的陪同下,再次親臨現場考察,發(fā)現滑坡體內形變破壞異常嚴重。當時他就向董幫平提出,要他們用崩巖研究所的名義向省、地政府作緊急報告,并強調新灘鎮(zhèn)居民要立即轉移到安全地區(qū)和加強對險情的監(jiān)視。董幫平先生據此馬上向省、地兩級政府報告。省、地政府立即采取措施轉移居民。事隔一個月后,當年6月12日凌晨3時45分,新灘發(fā)生了二級地震,震源深度不到一公里,接著就發(fā)生了大滑坡。滑坡體長2公里,上寬800-850米,厚30-40米,最大滑坡速度每秒30米,滑坡沖擊長江南岸巖坡,擊起長江水浪高50-60米,所幸險區(qū)457戶共1371人已全部轉移。事后他又提出白天可通航、夜間不通航的意見,盡量減少損失。由于唐貴智研究員的準確預報,所在單位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于1985年9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新灘滑坡勘測預報搶險救災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

  1988年,唐貴智研究員在參加全國專家考察三峽時,曾對巴東縣領導提出,巴東新、舊縣城城址系大滑坡體,不宜建新縣城。然而當時未引起重視,結果九十年代一次大雨即爆發(fā)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員傷亡及數千萬元的經濟損失。

  由于唐貴智研究員業(yè)績表現突出,預報地質災害準確,貢獻卓著,國務院曾兩次給予獎勵并授獎狀。

  編成巨著可傳世

  上世紀80年代初,地質礦產部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譚忠福先生,委托唐貴智研究員從事“長江三峽地區(qū)新構造運動及其對工程建設影響”的課題研究。他隨即和陶明君一起開展野外地質調查。他們爬高山、越峻嶺、過險灘、登懸崖,深入到人跡罕見的地質現場,經過七、八年的艱苦努力,調查了面積8萬平方公里的整個三峽地區(qū),發(fā)現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地質現象,先后發(fā)表了16篇論文,其中《關于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應注意的幾個地質問題》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并得到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孫越崎先生首肯。為了查明一個地質問題,他三番五次深入現場觀測。秭歸縣楊家?guī)X第四紀推覆構造就是這樣被發(fā)現和確定的。而預報新灘復式滑坡則是經過他近8年的觀察和研究才取得成功。

  唐貴智研究員在長時間從事野外地質調查中,拍攝了大量的地質、地貌照片。有的照片還是在偶然的機遇下拍攝的,顯得更為珍貴。鑒于以往有關三峽地區(qū)的地質論著側重于基礎地質和礦產資源,表現形式則以文字為主,而論述新構造運動和地質災害的著作幾乎是空白,以圖片系統(tǒng)反映三峽地質、地貌尤不多見,因此他決定在珍藏的4000多幅野外地質照片中,挑選50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匯編成集,附上簡要文字說明和插圖,為讀者提供直觀素材,且以中、英文對照,以利對外交流。圖片集共分三個部分:(一)新構造運動形跡;(二)地質災害;(三)第四紀冰川與三峽形成。他說:“此圖片集是我50余載地質生涯的縮寫。它凝結了我多年來在三峽地區(qū)野外工作的心血和成果。出版這本圖集,為祖國建設留下有價值的資料,這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他的良好愿望,得到很多朋友和單位的鼓勵與支持,他的恩師楊遵儀院士還為圖集題詞,贊揚他“勤學苦練,鍥而不舍,實踐實踐,真出碩果。”

  經過近10年的醞釀、整理和編輯,通過多種渠道自籌出版經費,圖集終于在2001年4月經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圖集出版后,立即引起地質界的強烈反響,受到許多地質同行的贊譽。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的期刊《華南地質與礦產》和《中國國土資源報》、《三峽縱橫》、《宜昌日報》等媒體都對該專著進行介紹和報道。2002年在中國地質學會成立80周年時,把該圖集作為地質成果展出。香港和海外的學者、全國各地大圖書館,聞之索購者不少,有許多普通讀者也爭相求閱。

  中國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院吳景陽教授指出:“這是一部目前最好、最完整的三峽地質現象、地質條件、地質作用圖片之大成。相信它不僅是地質教學和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而且會逐漸顯現它在三峽研究中的歷史意義。”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田陵君教授評價說:“這本圖集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價值,是對西部大開發(fā)的貢獻。提出長江三峽河谷形成的新觀點,值得重視。這是一本既有科學意義又有實用價值的著作。”

  更使唐貴智研究員感到欣慰與鼓舞的是,地質專業(yè)出身的溫家寶總理接閱此書后,當即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huán)境司作了重要批示,顯示溫總理對唐貴智研究員的關懷和重視。

  一片丹心為人民

  唐貴智的父親唐富言是湖南省資興縣人,在長沙師范讀書時,與毛澤東是同學。“五四”運動后,受教育救國的思想影響,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廣州創(chuàng)辦知用中學,以宋儒理學家的“格物求知,窮理致用”的治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求知致用。在日寇侵犯廣州前夕,學校決定將教師分三批撤離廣州,分別到香港、澳門和越南繼續(xù)開辦知用中學。唐富言于1938年到達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在華僑眾多的堤岸創(chuàng)辦知用中學,一直到1960年病逝。

  唐貴智是唐富言的長子,在湖南出生,中山大學地質系畢業(yè),獲碩士學位。畢業(yè)后,曾在福建從事地質調查。1948年因治病到越南,在其父創(chuàng)辦的知用中學任教。

  新中國誕生后,唐貴智于1951年回國。最初在廣州地質研究所從事廣西錳礦的勘察工作。1953年奉中央人事部調令,到中央軍委北海艦隊工程部從事國防工程建設。由于業(yè)績突出,一年后被破格提升為高級工程師。其表現,連蘇聯(lián)專家也大為贊賞。1960年調到地質部河北省地質局。1963年調湖南省長沙中南地質研究所(即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前身)。不久,赴湘西懷化縣參加農村社教工作,負責農田水利建設,改善懷化縣及鄰區(qū)的農田水利灌溉條件,為當地農民擺脫長期旱澇欠收的困境作出了貢獻,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的高度贊揚。在整整十年的“文革”期間,由于他是歸僑,又有海外關系,受到令人難以忍受的沖擊。但他經受住了考驗,仍然十分關心地質事業(yè)。“文革”后,他從事長江三峽新構造運動及其對工程建設影響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在他進入古稀之年時,又花了近10年的心血,編輯出版了圖集。真可謂,為了新中國的地質事業(yè),他做到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作者系廣東省江門市僑聯(lián)名譽主席)

  本欄目責任編輯 崔酉年




出 版:《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主 編:董傳杰
副主編:田 莉
編輯部:姜紅星 王 振 王建國
本期執(zhí)行編輯|王 振
美術設計/版式設計|陳 悅
刊 號: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阜外大街
    35號《僑務工作研究》
    編輯部
郵 編:100037
電 話:010-68320141
      88387581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工作研究》編輯部 版權所有